周恩来、邓颖超在“红心一号”胶园视察
邓小平(左二)在“红心一号”胶园考察并观看梁文忠割胶表演
朱德(前右二)在“红心一号”视察并观看胶工割胶表演
海南橡胶·难忘的激情岁月
这是一个不一般的橡胶园,因为它承载这中央最高层对海南农垦橡胶事业太多的眷顾:朱德、刘少奇、周恩来、邓小平、贺龙、陈云、叶剑英、徐向前、李先念、王震等一位又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察,以及越南胡志明、柬埔寨西哈努克等外国元首的参观,让这块原本平凡的土地熠熠生辉,镌刻在了新中国的橡胶史册上。
这就是地处万宁市南林农场“红心一号”橡胶园,全名“海南橡胶集团新中分公司南林片区红心队一号林段”。
11月17日,万宁南林农场“红心一号”橡胶园里,80岁高龄的梁文忠老人拿起胶刀,熟练敏捷地在橡胶树上操作起来。高大的橡胶树林间渗下点点阳光,洒在梁老身上。
“我们老一辈胶工都是吃苦耐劳,一辈子干工,身体都健旺得很。”红心队队长许恢勇说。
这块后来名声显赫的“红心一号”橡胶园,就是梁老这辈人一锹一锹地开垦出来的。虽然梁老谦虚地说没有参与过这块土地最初的开垦,但作为这片胶园数十年如一日的管护者,为“红心一号”二代胶园更新的带头人,他的心血早就和这块土地融为了一体。
在梁老的介绍中,胶园最初开垦时的一幕幕渐渐清晰起来。
一块橡胶地
一群橡胶工人
那是1952年4月中旬,南林农场的胶工们开始垦殖这块名为六甲队46号树位的地方。
每天凌晨4点半他们就吃过饭,赶天凉上山多干点活,晚上要9点10点才下山吃饭。没有光,就用竹子中间打通,塞上布条,灌上“火油”作火把。每天一个人一天要挖10多个胶洞,还要一边整理胶行,就是将橡胶苗周边挖出向内倾斜12-15度的坡,以便于储存雨水和肥料,防止水土流失。
然而,繁重的工作却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。1个月才15斤粮食,3顿都是稀饭,刚吃完一泡尿过后马上就饿了。没办法,只好将裤腰带扎紧,灌满一肚子凉水,才能在繁重的劳动中忘记饥饿。蚂蝗咬得全身是血,在他们看来根本都不算个事。满手泡、两脚泥、一肚子凉水,正是当时他们辛勤开垦的真实写照。
“一说起建设新中国,我们就浑身都是力气,这点困难怕什么?”梁老笑着说。
就这样,1900多株橡胶在这里定植,面积200亩左右。一块普普通通的胶园,被一群普通胶工垦殖出来,如果没有后来的多位中央领导人的视察,这块胶园会和海南其他大大小小的胶园一样,在平凡中默默奉献。
一块纪念碑
一串伟人足迹
从普通胶园“六甲队46号树位”,到后来的“红心一号”胶园,并非偶然。
新中国成立之初,就遭遇了西方社会的重重封锁。而海南作为全国唯一热带岛屿,是生产重要战略物资橡胶的最好区域,自然备受党中央高度重视。国家领导人常常来海南视察橡胶事业发展,这在筹建橡胶事业之初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尤其频繁。
那么,为什么是这个胶园呢?南林片区办公室主任陈和平分析了其中的缘由。
首先,视察选点必须选择先进典型。1951年1月创办的南林农场,几乎海南一解放就成立了,是海南农垦最早的橡胶农场之一。1950-1960年代,这里是全国农垦战线的一面旗帜,曾荣获全国“先进单位”称号。
“我们的橡胶种植管理得很漂亮,像‘井’字一样,横竖都整齐。”陈和平说,选点的另一个要求是橡胶园必须漂亮。红心队是当时南林农场建队较早的生产队之一,工人大部分是东南亚归侨,有着娴熟的割胶技术和丰富的胶园管养经验,胶园质量比较高。
另外,交通便捷也是重要原因。“红心一号”坐落在海榆东线(223国道)216公里处,是三亚到海口的必经之路,一下车就可直接走进胶园,有着便利的参观考察条件。
这诸多的天时地利人和,令“六甲队46号树位”迅速脱颖而出。
从1957年朱德来视察开始,先后有1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这里视察。他们的音容笑貌至今深深印刻在南林人的心中。
因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不断来访,这个原本平淡无奇的胶园留下了串串的伟人足迹,也因此而蝶变成一个极富政治意义的红色胶园。
文革期间,南林农场掀起改名风,六甲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,于1967年4月改名为红心队,“一号”的荣誉自然与国家领导人频繁来访有关。
2004年4月5日,原南林农场建成的“伟人的足迹”纪念碑正式揭幕。这块纪念碑位于海榆东线公路(223国道)216公里处的路旁,是一块长方形的石碑,碑面醒目地烙刻着“伟人的足迹”几个红色大字。
虽然历经60年岁月的洗礼,但在几代南林人的精心管护下,“红心一号”依然郁郁苍苍,青翠挺拔的风采不减当年。1984年,“红心一号”全部更新,原1952年种植的马来西亚实生树全部更新为先进的品系。
站在纪念碑旁,梁文忠为海南日报记者回顾了当年两位领导人来访的场景———
刘少奇:还是我们的橡胶种得好
那是1959年11月26日,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一行两辆轿车,从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镇乘车来到南林农场。
“那天天气很好。”梁文忠还清楚记得当时的场景。
前一天晚上,全队为了迎接刘主席的到来,将六甲胶园好好收拾了一番,“搞得像自己家里那么干净。” 梁老说,加班加点的辛苦,在看到刘主席的那一刻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。刘少奇面带笑容,和大家亲切地握完手,不顾长途行车的疲劳,步入六甲胶园中查看。
他看了1952年开荒定植的胶林,称赞说:“你们在山上种橡胶,也像农民在水田里插秧一样,一行行很整齐,胶树粗壮,枝繁叶茂,好漂亮啊!”接着,他又走进新中国成立前种植的小片胶园,边看边对比,连声说:“还是我们种得好!”
他仔细观看了胶工叶家瑞的割胶表演,说:“割松香比较粗,割橡胶就要细,你们一定要练好技术。”他赞扬叶家瑞割得好,鼓励他要精益求精,做到高产,又不伤树。
他在胶园视察了近1个小时。临上车前,他还特别叮嘱农场负责人:“种橡胶很辛苦,你们要关心职工生活。现在国家有困难,粮食不足,要向大家讲清楚,很快就会克服的。房子要建好,托儿所、学校要办好,孩子要教育好,让职工安心搞好橡胶生产。”
邓小平:这片胶林一定要管好!
梁文忠自豪地提到,1960年1月31日,邓小平到南林农场视察时,曾专门观看自己的割胶表演。
那天上午10点多,几辆小车开过来停在路边,一位个子不高、拄着拐杖(当时邓小平腿伤刚好)的中年人下了车。与梁文忠之前见过的中央领导都穿着中山装不同,这位中年人当时穿着一件普通的白色衬衣。这让他一时还有点不敢相信这就是中央领导,直到场领导介绍后他才知道这就是小平同志。
因为见过不少中央领导,再加上邓小平很随和,梁文忠一点也不紧张,很自然地和邓小平握了手,便开始割胶。
看着梁文忠熟练的动作,树皮一片片脱落,胶水渗了出来,邓小平蹲在地上,一边捡起树皮察看,一边问:这些橡胶树是什么时候种的?多少斤胶水才能提炼1斤干胶?场里1年能为国家贡献多少干胶?
时隔50余年,梁老对邓小平所提的问题依然记得一清二楚。他笑着说,小平同志说话四川口音很重,语速也慢,所以大家都不难听懂。
“海南是祖国的南大门,是宝岛,一定要建设好。这片胶林这么好,也一定要管好!”多少年了,邓小平的叮嘱一直在梁文忠心里荡漾。
梁文忠最难忘的是,观看完割胶演示之后,邓小平紧紧握住他的手,关切地问:割胶很辛苦,你们的生活条件怎么样,能吃饱吗?
说到这里,梁文忠老人停顿了一下。他说,当时正逢3年困难时期,大家吃大锅饭,公家食堂里的稀饭水比米多,他经常跑到山里挖木薯、摘野果充饥。但是当时小平同志有力地握着他的双手,一股暖流淌过心间,给了他莫大的支持。他对邓小平点了点头,只回答了一个字:“能!”(文/海南日报记者 单憬岗 通讯员 孙乐明 陈勇)